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不仅是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还是理学支脉“关学”的创立者。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徙家至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张载的学说和思想影响了后世儒学的发展,与程颢、程颐、朱熹并列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他的一句格言,几乎是每一个领导人的座右铭。毫不夸张地说,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每个时代的脊梁当做立身立德的最高标准,并以一生践行之。这句话就是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为这广袤天地立下正直的心智,成为世人的明灯,要为芸芸众生指明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心有依归。要接续圣贤的智慧,让文化薪火相传,更要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让后世子孙共享安宁的福祉。千百年来,如果说有哪一句话自始至终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国为民的努力奋斗,那一定是横渠四句。可以说,这句话就是中国人的精神绝句。
张载出生于公元1020年,字子厚,他的名字出自《周易》中的“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父亲对他是寄予何等厚望。但是比起张载这个名字,后人更喜欢称他为横渠先生。横渠二字是地名,位于今天陕西宝鸡市郿县境内。这里是张载讲学之地,也是他的长眠之所。其实张载本不是横渠人,他之所以来到横渠,和他父亲的死亡有关。
展开剩余79%张载生于长安,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越。他的父亲名叫张迪,曾任涪州知州,对张载的学问追求有很大的影响。公元1035年,张载1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带着母亲和幼弟护送父亲的灵柩北归。结果当他们沿途路过横渠的时候,盘缠用完了,恰巧前面又在闹兵变,为了避免打扰到父亲安息,张载就在横渠把父亲安葬了下来,并决定定居于此。
随着张载的到来,横渠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也在日后的历史中演变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据《宋史》记载,张载年轻时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少喜谈兵,是一个热血军迷。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功名。然而北宋时期社会流行的是重文轻武,所以武人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不高。
少年丧父的张载成熟较早,自小喜好兵法,立志从军。当时西夏逐渐脱离宋朝,建立自己的国家,并经常侵扰北宋西部边境。张载不赞成朝廷向西夏赏赐大量物资以换取边境和平的做法。在张载20岁的那一年,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一生的贵人——范仲淹。
公元1040年,一场三川口之战,北宋败给了西夏,年过半百的范仲淹被紧急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范仲淹作为北宋第一完人,他几乎是当时所有为官者的精神偶像。他无论文韬武略还是人品能力,都堪称完美。
当张载听说自己的偶像来到了陕西后,立马动身前去拜谒。而范仲淹一向礼贤下士,听闻有学子要来拜访自己,便召见了他,并和他一顿深谈。据《宋史》记载,“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当时,21岁的张载写了一篇《边议九条》上书范仲淹陈述自己对于西北边防和收复失地的计划。他打算联合陕西永寿人焦寅组织民团,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这篇文章得到了范仲淹的赞扬。
在范仲淹与张载的交流中,范仲淹断定他能担大事、能传正道。范仲淹语重心长的劝他研习儒学、重振儒学,不必研究军事博取功名,勉励他研读儒家学说中最富哲学色彩的《中庸》。张载听从了建议,从此踏上了学术研究和创造的道路。
后来,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到了横渠家中,从此潜心苦读儒家经典。张载的学术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早年,他广泛涉猎儒家、道家和佛教经典,对天道与宇宙的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十岁左右时,他深研佛教与道教,但逐渐感到这些学派对人生意义的解释并不能彻底解答他的困惑。在这一阶段,他受到了北宋大儒程颢、程颐兄弟的影响,开始回归儒学。他发现儒学对“人道”的关注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更符合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两年后,范仲淹惦念张载,书信一封,请他到庆州见面。而且为了救济贫困的张载,范仲淹还请张载写了一篇《庆州大顺城记》,然后自掏腰包给了他一笔钱当做稿费。可以说,张载是幸运的,在人生关键时刻遇到了这位千古完人范仲淹不仅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而且经济上也得到了帮助。
而张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儒,除了遇到范仲淹这个伯乐外,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他自身的勤学苦读。用苦心极力,费尽心思来形容他也不为过。而且张载还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如张载这般自律,何愁不成功。
公元1057年,经过多年的苦读,张载终于高中进士,登上了这场千年科举龙虎榜。那一年中进士的人都是未来大人物,除了张载,还有苏轼、曾巩、程颢等等,个个都是声名在外的。这一年张载38岁,可谓是大器晚成。
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之邀,在开封相国寺开坛讲《易经》,一时名动京城。许多年轻学子深感震撼,当时天还没亮,就争着去相国寺占座。期间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在交流中,张载发现程家兄弟的见解远比自己精到,便毅然撤掉讲坛,然后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二程由此在京中名声大震。
张载考中进士后,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等职。他为官政令严明,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张载都会召集当地长者来到县衙,设宴款待,询问民间疾苦,告诉他们教育子女的道理。他还多方筹措资金,为云岩县兴办了第一所免费学堂,为穷苦子弟提供了读书机会。
张载在40岁左右时进入仕途,担任了地方官职,期间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特别是在西北边疆的熙河路(今甘肃地区)任职期间,面对复杂的民族冲突与边疆治理,张载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段时间对他完善自己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士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也奠定了他后来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著名论断的思想基础。
发布于:四川省